官方微信公众账号

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 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院校官网 > 新闻中心 > 媒体热评 > 正文
慈善讲创新 更得讲诚信
作者:个人诚信网 来源:人民日报 日期:2018/1/5 14:15:17 人气:
 

      专业化的慈善行为,需要创新手段和形式,但首先要守住诚信的底线。

  这两天,一款主题为“同一天生日”的慈善活动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。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,就能找到“同月同日生”的贫困学生,捐上一块钱“改变TA的命运”。

  不过,有人很快发现,同一个贫困学生,换个名字居然出现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上,甚至有的生日日期根本就不存在。目前,该活动已被当地民政部门责令停止,相关调查也已展开。民政部也表示,“同一天生日”募捐涉嫌违法。

  在这次募捐发起之初,有不少人被吸引。究其原因,是主办方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同情心,制造了一次成功的共情效应。给陌生人捐款,人们往往过不了一个坎儿:我跟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?而用同一天生日作为情感上的公约数,就容易在捐助人和捐助对象之间建立起呼应和联系,一下子把彼此拉近,加上捐款数额不大、操作简单易行,这些因素让大家纷纷慷慨解囊。

  然而,在制造共情之外,更应牢记的是,诚信不可缺失,这是慈善的根基。就此次事件而言,贫困学生的信息为何闹出乌龙?在内测阶段为何能公开受助人的信息?这些运营上的漏洞已经引起不少质问,无疑会对捐助人产生伤害,让善心蒙上阴影。

  进一步而言,已经筹得的善款流向了哪里?发起方是否具备相关资质?这些疑问更涉及现实的法律问题,所产生的疑虑更大,只有通过调查讲清楚说明白,才能纾解公众的担忧,保护善意善举的初心。

  平心而论,专业化的慈善行为,需要创新手段和形式,增强代入感,才能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,聚集更多社会资源,去帮助急需帮助的人。但公益领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真实和信任之上,如果一味追求创意是不是吸引眼球、噱头能不能制造轰动,而丢掉了慈善行为公开透明、规范合法的本色,再浓情蜜意的讲述也会变成虚情假意的辞令,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助人之心。

  毕竟,创意的这块木板再长,一旦在资质具备、信息公开、资金监管上出现了短板,慈善的木桶就会漏,而流失的只能是公众的信任。

网址:www.11-22.cn 或 www.11-22.org
全国免费咨询电话:18612761122 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京ICP备15049304号-2
主办单位
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
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(运营单位)

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